Skip to content
哈利熊線上服務市集 > 哈利熊部落格 > 生活與時尚 > 賈伯斯留給我們的十大人生課程

賈伯斯留給我們的十大人生課程

賈伯斯留給我們的十大人生課程
前蘋果執行長Steve Jobs

賈伯斯已經辭世八年了,但他的名字,仍常常被世人提起。這個在世界上創下無數奇觀的企業家,他的傳奇故事如今仍激勵著許多人。在賈伯斯去世後,他的好友拉里.埃里森曾在節目上被問到賈伯斯身上有什麼是我們能夠學習的。埃里森說:「這世上不會再有另一個賈伯斯」。他的毅力,他的完美主義,他的執著,他的智慧讓他成為21世紀最偉大的夢想家與先驅者。

他不是工程師,他沒有拿到大學文憑,但是他卻可以將一個面臨倒閉的公司轉變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品牌。他不止改變了一個產業,也改變了整個手機、電腦以及電影的產業。

我們不能複製別人的成功,但是我們能學習成功人士的特質,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在我們的領域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1. 用自己的規則去生活

用自己的規則去生活
(圖片來源:Pexels

當傳統觀念認為企業提供越多產品越好的時候,蘋果公司選擇穩紮穩打,專注於少數幾個少數的產品。而1998年推出的iMac,賈伯斯也打破當時電腦的標準規格,拿掉軟碟機,首度在電腦上使用USB介面。賈伯斯不隨波逐流,堅信自己認為對的事,並毫不猶豫的做到底。

賈伯斯或許不是經理人的最佳典範,他狂妄、自戀,還認為大部分人都是笨蛋。但是正是這些強烈的個人特質,成為了讓蘋果電腦獨一無二的企業哲學。但這不代表,我們要成為像他一樣狂妄的人,我們能學習的是他不為別人而活的精神,是他勇於做自己的勇氣,是他願意為他的信念所付諸的努力。

〝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Steve Jobs

2. 拋下負面情緒,化挫折為前進的動力

拋下負面情緒,化挫折為前進的動力
(圖片來源:Pexels

賈伯斯的一生中經歷過許多的搓折。首先,他被他的親生父母所放棄。這樣的事件很容易讓人失去自信心,自怨自艾,充滿負面能量。但是賈伯斯並沒有。「知道我是被領養的讓我更為獨立,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被拋棄。我覺得自己是特別的,我的父母讓我感到自己是特別的。」他愛他的養父養母,他感謝他們。

在1997年蘋果開發者大會中,台下有一位觀眾質疑賈伯斯的能力,認為他並不清楚自家產品的技術。面對如此強烈的譴責,他當下並沒有直接反駁,他暫停了一下,先喝一口水,沉思了十秒鐘。然後說:「要改變世界很難,就像這位觀眾說的一點都沒錯!在某些領域,我仍然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接著引導到自己身為CEO的職責與立場。

我們應該善用正面思考的能力,在歷經人生低潮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杯子是半空的,而是要感激他是半滿的。在針鋒相對的時候,冷靜一下,換個立場想想,往往就能把危機化為轉機。我們也應該把時間與能量致力於正面的事情上面,負面的情緒會吸食我們的能量,讓我們無法充實的過人生。

3. 去旅行,學習新的事物

去旅行,學習新的事物
(圖片來源:Pexels

當賈伯斯19歲的時候,他去了印度,為了找尋禪宗大師,路途艱辛跋涉,猶如苦行。但是也是這段為期七個月的旅程,卻引領他完成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蛻變。讓他頓悟了,更接近了「禪」的國度,離開印度後,剪掉了頭髮,成了素食主義者,還在自家後院建了個禪房。這趟旅行也啟發了他,激發了他思想的火花,讓他看到這世界上有無限的可能。

〝禪修和迷幻藥物,能夠讓我回歸初心,站在不同維度來感受這個世界,你的直覺和靈感源泉就會噴發出來。〞——Steve Jobs

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去旅行,去探索這個世界,去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去感受、擁抱這個世界上跟我們不一樣的事物。旅行後,你會發現你的視野更寬廣了,你的人生更明亮了。

4. 人生有時候就是要冒一點險

人生有時候就是要冒一點險
(圖片來源:Pexels

賈伯斯是一個敢冒險的人,而這也是讓他從眾多競爭者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很少有一個CEO會同意研發一個會影響公司目前當紅產品銷量的產品。但是賈伯斯卻這樣做了。當iPod還賣的大紅大紫的時候,他冒險開始研發並宣傳iPhone。iPhone的出現嚴重饞食了iPod的銷量,但是iPhone卻通過主導新興智能手機市場而獲得了巨額的利潤。為了向前發展,有時候我們必須在人生中做出一些冒險的決定,但是我們必須確保這些決定不是魯莽而做的,是有通過一些合理計算的。

〝有勇氣追隨你的內心和直覺。〞——Steve Jobs

5. 讓身邊充滿有智慧的人

讓身邊充滿有智慧的人
(圖片來源:Pexels

賈伯斯年輕的時候直來直往,常常樹敵。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在待人處事上面圓融了許多。因為他漸漸的明白,在事業上想要成功,永遠沒辦法單打獨鬥。你需要人,你需要有才華的人,你需要能被啟發的人,你需要有責任心的人,你需要的是有思想而不是任你擺佈的人。

所以賈伯斯他集結了厲害的隊友,雇用了有才華的人,並讓他的身邊被有智慧的人圍繞著。他雇用了Steve Wozniak因為他知道Wozniak比他更懂電腦。他身邊強大的隊友還包括現任蘋果的執行長庫克(Tim Cook)以及前迪士尼首席執行官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這些人都大大的幫助了賈伯斯,讓「蘋果」一步步邁向成功,成為了如今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品牌。

想要成功,你必須學會讓你身邊充滿著有智慧的人,因為你是你身邊最好的五個朋友的平均值。在你選擇你要跟誰一起共事的時候,不要讓你的自尊心妨礙了你。

6. 從失敗中學習,並不斷向前行

從失敗中學習,並不斷向前行
(圖片來源:Pexels

賈伯斯的成功被許多人傳頌著,但這個在科技業被譽為神的傳奇人物,也曾像平常人依樣犯下許多的錯誤。但是讓人佩服的是,賈伯斯不曾被失敗所擊倒,總是能扳回一城,最後創造出新的成功紀錄。

1984年,蘋果解雇了賈伯斯。他可以就這樣一覺不振,但是他並沒有。在2005年史丹福的畢業致詞上,他說:

被 Apple 炒魷魚對我來說是個很棒的經驗。成功者的沈重光輝被重新開始所帶來的輕鬆感取代,這種感覺讓我重新擁抱自由,讓我進入到我人生中最有創造力的階段。〞——Steve Jobs

最終賈伯斯所創辦的NeXT被蘋果董事會買下,而他也因此重返蘋果電腦公司成為顧問,最後又重新坐上蘋果電腦董事長與執行長的位置,讓當時垂死掙扎的蘋果重回世人注目的焦點。 

我們不應該害怕失敗,因為失敗不是世界末日。我們應該把失敗當成鞭策自己的轉機,當成促使自己進步的機會。

7.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圖片來源:Pexels

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中,賈伯斯說到,使他在面對艱難與蹉折時前進的唯一動力是因為他在做他熱愛的事。他也勉勵大家必須在專業的領域以及個人的生活中都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夠做自己真正愛的事情,那麼我們就會用百分百的熱情去成就它。我們部會為沒有盡力而找藉口。

8. 從他人身上學習

從他人身上學習
(圖片來源:網路)

賈伯斯在蘋果的兩個時期,一個是他初創蘋果公司的時候,一個是他被踢出公司而後重新努力回歸的時候,這兩個時期的賈伯斯判若兩人。前一段時期的賈伯斯優缺點明顯,但是後一段時期的賈伯斯不斷放大了自己的優點,克制了自己的缺點。隨著人生的閱歷以及成長,賈伯斯逐漸領悟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也明白向別人學習的重要性。在重新回歸後,決定砍掉多餘的業務線,選擇音樂產業打造iPod,創造iPhone,其實都是賈伯斯在悉心聽取建議、不斷學習新知識後的最佳決策。 

你也應該向他人學習。如果你在努力達成目標的途中仍沒有得到任何結果,那麼你可以尋找這個領域的專家,虛心求教。有時候,他們的一些幫助就是你達到成功的臨門一腳。

9. 不要害怕擁有遠大的理想,但要擁有堅持的決心

不要害怕擁有遠大的理想,但要擁有堅持的決心
(圖片來源:Pexels

賈伯斯是個擁有理想的人,他照著自己的步調過著人生,你可以說他特立獨行,但是你也可以說他獨樹一格。賈伯斯不僅僅有明確的目標,也勤於實踐。

〝過去33年,我每天早上看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我會不會願意去做今天將要做的事情?無論何時,如果一連好多天,答案都是NO,我就知道需要做出改變了。〞——Steve Jobs

堅持改變與創新是賈伯斯不變的原則,他率領的研發團隊就是在兼顧功能與美學的理念下不斷提升產品的境界,使得蘋果公司的產品席捲了整個產業,掀起一股巨變。

〝我相信成功的企業家和不成功的企業家之間的差別有一半原因都在於純粹的『堅持』。——Steve Jobs

10. 別害怕,現在就開始吧!

別害怕,現在就開始吧!
(圖片來源:網路)

當賈伯斯在HP以及雅達利工作的時候,他只是一個青少年。在20歲的時候,這個年輕的創業家已經開始經營蘋果公司。正是因為他起步的時候是一個年輕、勇敢的人,能夠輕易接受新的點子與方式,所以他才能夠將他的所有精力放在公司上。年輕人創業沒有壓力,你擁有失敗再重新來過的本錢與時間。

如果你有夢想,有想做的事情,那麼不要害怕,現在就開始吧!讓賈伯斯曾經所遭遇過的搓折與失敗成為我們借鏡,讓他的成功故事成為孕育我們成功的最佳養料吧。

推薦文章:

清明連假出遊何處去?秘境景點推薦

常常在生活中或職場上都累積了一些壓力吧? Read more

色彩心理學|你最喜愛的顏色代表什麼?

色彩心理學表示,人的大腦會對不同的顏色產 Read more

台北五家特色文青咖啡廳

哈利熊推薦台北五家特色文青風格咖啡廳! Read more

7個原因你應該慎選朋友

你知道嗎?你的交友圈造就了你現在的模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