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在2015年及天下文化在2010年所做的調查,台灣人在求學階段時最討厭的科目,第一名都是數學。但弔詭的是,在國際數學競賽的表現上,台灣學生一直名列前茅,顯見台灣學生擁有優於他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卻缺乏自信和興趣。究竟該怎麼讓數學變簡單,提升孩子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自1990年代末,由於建構主義和情境化運動的興起,對各國的數學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台灣即將上路的108課綱,即希望透過跨領域、情境化的教學和命題導向,讓孩子擁有適應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而在教學端,許多研究也證實,與生活結合的情境、故事化教學,讓學生對上課內容更專注,更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提升成就感,並且讓孩子認知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在思考工具的運用上,教學者必須幫助孩子能運用想像力和邏輯推理,將問題化繁為簡,例如一整片格子狀的咖哩塊,最少要折幾次才能折成一個個單格的咖哩塊呢?此時若先思考折一次的狀況,便能輕易推導出折斷後的片數,永遠比折的次數多一,這樣一想,數學好像就沒有那麼難理解了
而學生在學習端,應在上課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和觀念推導的過程,再自己思考推演一次,而不是囫圇吞棗地將上課內容抄下來回家才複習,那跟自己買參考書看詳解有何不同?另外,讀數學不是看小說,而是需要先釐清觀念,讀懂題目在問什麼,親自拿起筆每天算個一兩題,比起考試前才複習來得事半功倍。累積一定的量才複習,記憶已消退許多,遭遇的挫折更多,將更降低算數學的熱情與興致。
台灣的教育制度已改革多次,但數學仍舊是大多數學生的夢魘,從108課綱可察覺政府想透過新課綱促進孩子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培養能帶著走的能力;在學校端,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設計有創意且與生活結合的教案,讓孩子免於填鴨式且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家長也需轉換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多給孩子一些自行摸索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而非一味要求速成。且孩子在課後,也需花時間複習吸收,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數學從來不是一門簡單的科目,而是由上述種種好的循環,讓孩子產生興趣,而有持續主動學習的動力,才能使數學成為一個容易理解的科目。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