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想過自己創業?投入自己充滿熱情的領域、帶領一個團隊、把自己的堅信的理念帶好帶大?台灣有越來越多年輕、有理想的實踐家,帶著累積的國際與社會經驗,想在這裡闖出一片天。那麼台灣創業環境是怎麼樣的呢?台灣新創機構的分佈又是如何?
台灣創業環境數據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經濟研究院共同發佈的《2019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台灣新創呈現以下的狀況:
1. 在新創企業評估台灣創業環境成熟度中,「創業文化」與「人才技能」表現最佳。
2. 新創企業期待政府挹注資源之前三大領域為:提供更多元的資金管道(19%)、提供新創企業租稅優惠(13%)以及對接國際市場之資源(11%)。
3. 新創企業自評創業準備程度,以產品或服務具備基本原型最多,風險與危機管理之準備度最低。
4. 78%表示國際化發展是未來三年的主要策略目標,主要目標海外市場排名與2018年一致,但中國熱度稍降,東南亞與北美比例有明顯提升。
5. 企業的經營現狀中,只有28%的新創有營收且有獲利,53%的企業有營收仍呈現虧損,也有19%的企業尚無營收。
6. 新創企業的主要股本中,近半數的新創以自有資金為主,且認為募資為新創初期的最大挑戰。
台灣創業機構分佈
根據「台灣圓夢網」的新創機構登入,我們整理出以下的數據。
首先,新創機構可以分為五種:
- 共享辦公室:提供辦公室的空間租借服務(延伸閱讀:台北12家共享辦公室)。
- 加速器:通常會提供更多元的創業資源,包括投資、輔導、訓練課程等。
- 育成中心:台灣的育成中心通常有一定的學術背景,為初創型小企業提供所需的設備和一系列的支持性綜合服務。
- 園區或基地:通常結合了共享辦公室及加速器的特性,較大型,如林口新創園。
- 協會或社群:通常沒有實體對外的辦公室,以產業區分,提供新創人脈以及其他的重要資源,如電腦公會。
台灣的「育成中心」比例佔新創機構最大宗,由學校所申請設立的已達40多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從1996年便不斷推動學校暨財團法人設立創新育成中心,鼓勵學校能夠扮演技術研發的角色,自給自足。
而新創機構分佈上面,仍以六都為主,其中,又以北部比重最多。台北就有120家,新北40家,台中34家,高雄30家,台南27家,桃園17家。
台灣雖小,卻五臟俱全,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