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在吵雜、喧嘩的派對中難以融入?你是否也在日間期待著晚上夜深人靜、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在這個充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中,大家都崇尚外向的個性,而往往會忽略內向者的心聲。這種狀況在西方社會尤為明顯。
蘇珊坎恩在2012年出版了《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一書,為許多內向者帶來嶄新的視野。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事,哈利熊分享這8件事給所有的內向者們。
1. 每個人都有兩面的個性
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是完全外項的。每個人都有一些外向的人格特質,也有一些內向的人格特質。而這兩種個性都是需要被培養的。
世界上有1/3以上的人是內向者,他們是這個社會中鮮少被注意到的族群,「他們喜歡傾聽,少說話,喜歡閱讀,不喜歡參加派對,經常有創新的好點子,但不願自吹自擂,他們怯於推銷自己,喜歡獨立作業,不習慣跟著一群人腦力激盪。」當外向者喜歡直接切入問題與工作時,內向者喜歡先花一點時間了解整體狀況與預期結果。當外面者滔滔不絕的時候,內向者喜歡與社交圈內最親近的朋友們相處,避免不必要的對立與爭執。
2. 享受獨處的時間吧!
對於內向者來說,往往當你已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獨處、過足了自己安靜的時光,把你的能量值充滿後,反而會更享受一群人社交的時間。
蘋果電腦原型的設計者Steve Wozniak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他每天早上6:30就到辦公室,獨自一個人開始讀一些與工程相關的雜誌,研讀芯片手冊,並且在腦中準備圖稿。下班後,他會回家,吃點東西,接著又回到辦公室整晚工作。他認為這段安靜、一個人的夜晚是「人生中最棒的時光」。
3. 內向者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
有一個不解的疑惑:內向與外向的個性是基因造成還是後天環境所致?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我們的基因以及後天的環境都會影響我們的人格特質。
內向者對於刺激的感受、社交的互動方式、思考的模式都與外向者不同。
內向者對於外界的刺激是非常敏感的,他們不喜歡寒暄的對話,而享受深度的交流。對於多人的談話中,內向者通常都扮演著聆聽者的角色?內向者對於身邊的環境非常的敏感,在很多人的場合或是開放的辦公室空間,內向者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但是當他們一個人的時候,從來不敢都到無聊,他們可以花數個小時讀一本新書,從事一項最喜歡的活動。
4. 內向者喜歡先思考,再說話
內向者是很好的聆聽者,他們喜歡在張嘴之前先內化資訊,深入的思考後才會發表言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內向者是「害羞」的,但通常他們真的說話的時候,都是言之有物的。
5. 最成功的領導者不是都是外向者
我們常常會認為那些有權有勢的人,談判家、律師、政客一定都是外向的。但是事實上根據研究發現,這些外向的領導者只有在團隊是「被動」(Passive)的時候才是最有效的。內向的領導者通常會聆聽下屬的心聲,在重要的時候將工作外放出去,在成功的時候不獨戰光芒,所以也特別適合積極主動的團隊成員。
許多著名的內向領導者都是內向者都能夠善用「軟實力」(Soft Power)來解決問題、達到目的,這個軟實力包含問問題、理解對手、冷靜的處理事情。甘地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甘地常常會對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感到不滿,但是他沒有立即做出回應,而是「耐心的談判」,最終達到目的。甘地的被動、冷靜的處理態度絕非軟弱,而是一種讓他能夠專注於目標的力量,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而這也是甘地成功最重要的特質之一。
6. 打造適合內外向者的工作環境
許多新創公司都將舊有的獨立辦公室給打掉,變成開放式的交流空間。雖然開放式空間的確有他的好處,但是最有效率的工作空間必須同時考量到外向者與內向者的需求。可以打造多樣的工作空間(開放式+封閉式),或是在公司實行不會被打擾的「安靜時段」。
7. 有好點子,你不必大聲
會議中最多話、講話最大聲的人或許可以得到最多的注意力,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有好點子。世界上有許多頂尖的創造者都是內向者,比如說比爾蓋茲、愛因斯坦、牛頓、賴利佩吉等,內向者的人通常都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因為最好的點子往往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想出來的,如果不是因為牛頓安靜的坐在樹下,可能我們就不會發現地心引力。
8.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坎恩說過一句很棒的話:
“Everyone shines, given the right lighting. For some, it’s a Broadway spotlight, for others, a lamplit Desk.”
「只要給予正確的照明,每個人都能夠發光發熱。有些人,正確的照明是百老匯的聚光燈,而對於另一些人,只是一盞燈火通明的桌子。」
你喜歡什麼樣的環境?你喜歡什麼樣的工作?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迷失方向時,不妨問自己這20個問題。
推薦文章: